
补益药-补益药的服药时间是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人参、肉苁蓉、枸杞、当归,12味常用补益药物总结!快来了解一下_百度知...
- 2、常用补益药(一)——补气药
- 3、试述补虚药的概念、分类,每类药的主治证及主要代表药物。
- 4、治疗皮肤病的26味补益药
- 5、这4味中药补中益气、提高身体免疫力,但补益有道,你吃对了吗?
人参、肉苁蓉、枸杞、当归,12味常用补益药物总结!快来了解一下_百度知...
人参 味甘、苦性平;有大补元气,补脾益肺,固脱生津,安神;可用于气虚、浑身乏力、喘促、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情况。
肉苁蓉 有悦色、壮阳、峻补精血的作用。补骨脂 能治阴囊潮湿发痒、。杜仲 善治阴囊湿痒,脚跟酸痛。山茱萸 温肾固精。续断 疗金疮,并有生肌、止血的作用。巴戟天 补肾益精。
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说:“人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”,称三七为“中药之最珍贵者”。现代研究发现,三七的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。
常用补益药(一)——补气药
常用药有人参、党参、西洋参、太子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、扁豆、甘草等。人参 甘、微苦,微温。归脾、肺经。煎服,10 30克 益气健脾,生津润肺。
补气药 本类药物以补气为主要作用,主治气虚证,以治脾气虚证和肺气虚证为主。代表药:人参,党参,黄芪,白术,太子参,淮山。 补血药 本类药物有补血作用,主治血虚证。代表药:当归,熟地,白芍,阿胶,龙眼肉。
中医认为“脾为后天之本”。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“益元气而补三焦”,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“补气诸药之最”。现代研究发现,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,改善心肌供血,提高免疫功能,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。
人参大补元气 人参为补气药之首,其性平,味甘,味苦,归脾,肺,心经。有利于大补元气,脾肺之气,摄血生血,气虚 体质,血虚体质者均可食用。
山药:9~15克。平,补脾且收涩,对脾虚泄泻疗效好,且可益肾涩精,故多用于脾肾虚证。甘草:4~6克。甘平,生用解毒,灸用补益,能和缓诸药毒性,并能缓急止痛。大枣:3~10枚。
试述补虚药的概念、分类,每类药的主治证及主要代表药物。
【答案】:补虚药根据其功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,可分为补气药、补血药、补阴药、补阳药四类。
虚证有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,补虚药亦可分为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阳药四类。
根据本章药物的药性和临床应用的不同,分为补气、补阳、补血、补阴四类。
凡能补益正气,增强体质拟提高抗病能力,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,称为补虚药,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。补益药也可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而分为补气、补阳、补血、补阴四类。
根据药性和主治病证的不同,补益药一般分补气药、补血药、补阴药和补阳药4类。①补气药。用于治疗气虚证。气虚证主要见于肺气虚和脾气虚。肺主气,肺气虚则少气懒言、动则气喘、易出虚汗。
此类药物的作用可概括为补虚扶弱。根据药性和主治病证的不同,补益药一般分补气药、补血药、补阴药和补阳药4类。相关文章:补阳药 补血药 补阴药 补气药用于治疗气虚证。气虚证主要见于肺气虚和脾气虚。
治疗皮肤病的26味补益药
治疗宜清热解毒,清热凉血等,常用药物:金银花,连翘,蒲公英,大青叶,板蓝根,穿心莲,水牛角,生地黄,玄参,赤芍等。现代药理研究,有些药物具有抗病毒,抗菌的作用。
皮肤科常用来治疗暑湿引起的皮肤病,如亚急性、皮炎等,如藿香正气散。 现代研究:藿香含挥发油,促进胃液分泌,并有抗菌作用,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。 清热类药 黄芩 性味归经:味苦,性寒。归肺,胆,脾,胃经。
而“原滋原味”的白芷,其美容效果更为显著:白芷水煎剂对体外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并可改善微循环,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,延缓皮肤衰老。
请取:当归10 白芍15 川芎5 生地20 玄参15 生石膏50 荆芥10 防风5 蝉衣15苏叶10 蛇床子10 地肤子10 白癣皮5 露蜂房5 苦参5克,水煎服饭后。取汗。该方对火节,风疹,瘙痒等皮肤病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皮肤病中药分为如下几大类:解表祛风类,包括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、桂枝、苏叶、防风、荆芥、白芷、苍耳子等;也包括辛凉解表的中药如银花、连翘、柴胡、杭白菊、葛根、牛蒡子、蝉衣、桑叶、浮萍等。
这4味中药补中益气、提高身体免疫力,但补益有道,你吃对了吗?
功效:山药健脾补肺,服可以强壮体质;生姜发散风寒,与黄芪、大米一起熬粥,能够益气固表、抵御外邪侵入、增强人体免疫力。容易感冒、生病的人可以长期喝黄芪山药粥。
功效及食用方法:党参能补中益气、生津养血,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、气短、心悸、食少、便溏、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、头晕等症,以及病后体虚、营养不良。食用方法是,日常可以将其泡茶饮用,健脾和胃。
参芪鲍鱼鸡汤的功效是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。它具有补中益气、生津养血的作用,可治疗肺气虚引起的厌食、气短。黄芪可治疗自汗、气阴两伤、血虚萎黄、头晕心悸、盗汗、气血不足等症。
作者:xinfeng335本文地址:http://www.0731cs.cn/post/1121.html发布于 今天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