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尿蛋白偏高-尿蛋白偏高怎么降下来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
- 2、尿蛋白高,怎样能迅速降低
- 3、尿蛋白高的危害
- 4、尿蛋白高怎么治疗?
- 5、引起尿蛋白高的原因_尿蛋白高是怎么引起
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
一般来讲,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很多,如感冒、劳累、剧烈运动、糖尿病、肾病等都会引起。也就是说,有尿蛋白可不一定是得肾病了,也有生理性的尿蛋白。
原因之一:在对肾脏功能进行检查的时候,尿蛋白就是临床上进行肾脏检查最常检测的项目,一般来讲,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很多,如感冒、劳累、剧烈运动、肾病等都会引起。
孕妇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呢?产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,临床上须认真鉴别,寻找蛋白尿的致病原因,才能有效的治疗疾病。以下是孕妇尿蛋白高的致病原因。
尿蛋白偏高主要考虑是肾病引起的,通常蛋白都是可以吸收的,如果肾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蛋白的吸收,从而导致尿蛋白过高,肾脏出现回吸收的功能下降,就会漏出一些蛋白,从而导致尿蛋白的产生。
可能有肾炎、肾病等,肾炎和肾病属于内科疾病等。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治疗,减轻肾脏损害,减轻蛋白尿的排出。尿内出现蛋白称为蛋白尿,也即尿蛋白。
尿蛋白高,怎样能迅速降低
1、如果体内蛋白质含量高,想要降一点,要慢慢来。每天少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像牛奶、鸡蛋、鱼虾、牛肉、猪肉、豆浆、豆腐脑等等,同时还要注意运动,这样能快速消耗体内的蛋白质,达到降低蛋白质的目的。
2、患者平素可多食用绿叶蔬菜、新鲜水果等,纤维素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,可以促进蛋白的吸收消化。
3、所以首先我们从饮食上多加注意,平时少吃一些蛋白含量丰富的食物,首先就是豆类食物,如黄豆,黑豆,豆腐,豆腐脑,豆腐干等。还有就是一些蛋类食物,比如鸡蛋,鹌鹑蛋,鸭蛋,鹅蛋等等。
4、在检测中发现尿蛋白偏高,主要取以下三种治疗方法控制饮食、监测血压血糖、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。服用药物尿蛋白偏高通常意味着患上了肾病。
5、应根据引起蛋白尿的肾病种类及病情的不同,用不同标准的蛋白质饮食。慢性肾炎者,一般可按正常需要量供给,成人每天为0.8~0g/kg。应选择生理价值高的蛋白质,如蛋类、乳类、鱼类、瘦肉类等。
6、治疗7-10天可以有效地控制肾盂肾炎,降低蛋白尿。对于肾小球肾炎,建议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,应该使用激素,密切观察肾脏功能的变化,有效地控制尿蛋白。同时鼓励所有的患者,应该控制喝水量,每天喝水量应该在1500-2000ml。
尿蛋白高的危害
1、尿中白蛋白偏高的情况下会造成白蛋白大量丢失,对于人体的危害表现为由于白蛋白丢失,会引起胸腹水的发生,也可能会引起水肿。
2、第二:尿蛋白偏高的话,也会对曲小管细胞有毒性作用,尿液中尿蛋白的数量增加的时候,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会增加,然后溶酶体的活性增加,然后蛋白引起溶酶体进入肾小管会对细胞造成损伤。
3、尿蛋白高有很多危害,第一个,尿蛋白高了以后,导致机体的低蛋白血症,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,小儿生长发育迟缓,免疫功能比较低下,容易导致感染。
4、·具体尿蛋白有哪些症状 ?蛋白尿最大的危害在于毒蚀肾脏,使肾脏所受到的损伤越来越大,长时间的尿蛋白的现象,是能直接导致尿毒症的现象出现的,所以患者朋友们一定要重视起来,那么呢?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一下。
5、蛋白尿的危害如下:蛋白尿的系膜毒性:在肾衰模型中,可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,会引起系膜细胞的损伤、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加,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。
尿蛋白高怎么治疗?
在检测中发现尿蛋白偏高,主要取以下三种治疗方法控制饮食、监测血压血糖、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。服用药物尿蛋白偏高通常意味着患上了肾病。
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g的,可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、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。这两种药物在降压的同时,能够降尿蛋白。达到肾病综合征的患者,最好行肾穿刺活检术,根据病理类型,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。
积极治疗原发病,如控制血糖、感染、高血压,进行抗过敏治疗等。抗凝、降脂治疗对控制蛋白尿有一定的疗效。
引起尿蛋白高的原因_尿蛋白高是怎么引起
1、原因之一:在对肾脏功能进行检查的时候,尿蛋白就是临床上进行肾脏检查最常检测的项目,一般来讲,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很多,如感冒、劳累、剧烈运动、肾病等都会引起。
2、尿蛋白高造成的原因有:尿液浓缩浓缩的尿液使尿液中的物质也被浓缩,正常尿液中蛋白质少量存在,当出现了浓缩以后,蛋白质也被浓缩,从而造成尿蛋白质阳性,当尿液恢复了正常浓度以后,尿蛋白质就会变为阴性。
3、喝酒喝多了导致的 尿蛋白高,说明自己体内的尿酸比较高,造成这样的现象,一般是因为自己喝了太多的酒导致的,因为酒中含有酒精,而我们的肝脏不能及时的将这些成分代谢出去的时候,就会造成尿蛋白高的现象了。
作者:xinfeng335本文地址:http://www.0731cs.cn/post/2473.html发布于 今天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